ACCF是一種針對頸椎疾病的先進手術方法。通過切除病變的頸椎椎體,并進行減壓和融合,解除脊髓和神經根的壓迫,恢復頸椎的穩定性。
ACDF與ACCF均屬于頸椎前路手術,但適用于不同類型的脊髓壓迫:
ACDF(頸椎前路椎間盤切除融合術)
適用于以椎間盤突出、軟性壓迫為主的病例,切除病變椎間盤,植入融合器穩定相應節段。創傷較小,恢復較快。
ACCF(頸椎前路椎體次全切除融合術)
適用于多節段椎體骨折、嚴重后縱韌帶骨化或鈣化壓迫等更復雜情況,需切除部分椎體徹底減壓,范圍更大,穩定性重建要求更高。
ACCF技術
ACDF存在椎體平面減壓不足的弊端,為了解決椎體后緣的減壓,ACCF技術應運而生。
ACCF術中需要切除病變椎體的大部分,僅保留椎體側方邊緣部分,術中還需要做頭端、尾端椎間盤的切除,減壓結束后取合適長度的鈦網支撐(鈦網植入自體或異體骨粒),最后鈦板螺釘固定。
技術優勢
ACCF較ACDF減壓范圍更大,因術野大、減壓徹底,廣泛應用于椎體后方有嚴重壓迫(如后縱韌帶骨化、椎體后緣巨大骨贅)的頸椎病患者。
技術風險
ACCF的內固定穩定強度不足,術后鈦網沉降、鈦板移位、螺釘斷裂松動的可能性更大,有文獻報道ACCF術后,有10%~40%的患者存在鈦網下沉情況。
較為嚴重的鈦網下沉將帶來一系列相關并發癥,如肩背部疼痛、神經損傷、肢體運動障礙等,甚至需要二次手術治療。造成鈦網下沉的因素中,鈦網傾斜角度、鈦網與終板的接觸面積等可以用過優化產品選擇來盡量避免。

在理想中,當鈦網傾斜角為0°時,鈦網上下兩端與上下椎體的接觸面積是最大的,但由于頸椎的生理弧度和受力關系,臨床操作并不能達到理想狀態,傾斜角度越大,接觸面越少,受力越集中,越容易向上下椎體的松質骨嵌插,造成鈦網的下沉。

此外,鈦網與終板的接觸面積越大,局部承受的壓強越小,沉降發生的可能性越低。
螺釘大擺角頸椎前路釘板系統ARIES-III型超薄板加上角度豐富規格齊全的鈦網及端蓋系統可以有效降低鈦網下沉情況,減少手術并發癥發生。
頸椎前路椎體次全切除減壓融合術(ACCF)解決方案
ARIES-III型超薄型頸椎前路釘板系統
頸椎前路超薄板產品特點:
超低切跡設計,降低術后吞咽困難

更大螺釘擺角,降低鄰椎病幾率
一步鎖緊兩釘,減少手術時間
可變角度自鉆螺釘產品特點:
釘尖自攻自鉆一體設計,置釘簡易安全可靠
螺釘規格齊全,選擇多樣化
3mm皮質骨螺紋,最大限度增加螺釘與椎體前緣皮質骨層的接觸
PISCES鈦網系統
鈦網產品特點:
規格齊全,免于裁剪,降低銳利邊緣造成椎體下沉幾率
齒狀突起,有效防滑,提供即刻穩定性
管網狀結構促進全方位的骨生長
純鈦TA2材料制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耐腐蝕性
端蓋產品特點:
增大鈦網與終板接觸面積,降低椎體下沉幾率
角度豐富,根據臨床需要提供個性化選擇
規格型號:

頸椎前路超薄板
規格:1-5節段,19-100mm

可變角度自鉆螺釘
規格-初次:
φ3.5×11-17mm
規格-翻修/補救:
φ4.0×11-17mm

鈦網
自裁剪:直徑×高度:
10-25 × 100mm
(直徑每2.5mm一規格)
預裁剪:直徑×高度:
10-12.5 × 20-50mm
(直徑每2.5mm一規格,
高度每2mm一規格)

端蓋
頸椎-直徑×高度×角度:
10~12.5mm × 1mm × 0°-10°
直徑每2.5mm一規格,角度每2.5°一規格
胸腰椎-直徑×高度×角度:
15~25mm × 1mm × 0°-7.5°
直徑每2.5mm一規格
應用效果展示:
